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统计的关于燃料组件破碎事件有关情况。
摘要:
本报告介绍了7个核电厂发生的燃料事件对电厂运行的影响,其中4个堆型为PWR,3个堆型为BWR。
事件原因:
燃料事件原因一般为燃料棒制造缺陷,不合适的燃料预处理,堆芯设计,内部碎片磨损和反应堆化学包括局部腐蚀。在1985年,美国84个核电厂就有58个存在燃料事件。
摘要:
本报告介绍了9个核电厂的燃料缺陷事件,5个为PWR的。
事件原因:
原因类别为工作实践、分析计算、管理方法。很多电厂在功率运行期间出现燃料缺陷事件,大多数的事件原因为包壳间相互作用,反应堆内部设计问题,非保守的计算设计容许燃料运行在发热极限和化学导致的加速腐蚀作用。
摘要:
事件发现在2006年8月23日,但因I-131含量没有明显增加,计划在2007年3月的大修中实施检查。
事件原因:
可能的原因是冷却剂中的碎片,因上次大修就发现了大量的碎片。
纠正行动:
继续监视冷却剂中放射性物质活度,以更确切的确定燃料破损的情况。电厂进入燃料破损情况下的操作。
摘要:
2号机组第16吃堆芯燃料卸载期间,以采用直列式啜吸系统的燃料组件被发现有泄漏(自该循环周期发现了总惰性气体和碘等效放射性增加以来,该情况已经是预期的。)该缺陷燃料组件被放置入乏燃料池,由AREVA NP进行修理。当发现了单个燃料棒有缺陷后则采用惰性不锈钢棒进行了更换。为了查找缺陷原因,电厂对缺陷燃料棒进行了目视检查和录像。结论是:缺陷有组积在中间跨距混合格架(MSMG)内的碎屑所致。随后,电厂对修理好的燃料组件进行了测试,未发现问题,将其重新装上后将作为217周期中堆芯的一部分。
燃料棒产生缺陷的直接原因是碎屑组积于中间缺陷有组积在中间跨距混合格架(MSMG)
事件原因:
堆积于中部搅混翼格架的碎屑导致燃料元件破损。
摘要:
异物存在进料口。
事件原因:
燃料管道被异物阻塞可能造成组件温度过高损坏。
纠正行动:
阻止外来物入侵一回路,大修时运用访异物装置。
摘要:
在例行的使用换料机上TV系统实施的检查中,发现有燃料组件破损,因没有相应条件下的操作标准,电厂不得不采用下一循环的组件更换掉原存在破损的组件。
事件原因:
停堆换料期间,发现燃料组件受损,分析可能是由于碎片,引起反应堆冷却剂对包壳的腐蚀,同时反应堆内部的震动也加速了燃料组件的破损。
摘要:
异物存在于燃料组件上并运行了一个周期。异物无法从组件上部移除,需重新替换组件。
事件原因:
燃料组件制造商验收检查过程存在不足以及电厂接受检查的技术文件存在缺陷。
摘要:
Novovoronezh电厂3号机组处于计划大修时,对反应堆芯进行摄像检测发现位于堆芯位置19-32的燃料组件的上部配件有异物。自从第2003次大修时,异物就存于堆芯,那时,反应堆容器的主法兰打开了很长一段时间。
事件原因:
直接原因是大修时主法兰开启时带入异物,根本原因是维修工作的授权和监督不足。
纠正行动:
1,大修期间压力容器和堆腔将彻底清洁。2,电厂继续加强一回路清洁度控制。3,电厂和设计院将对压力容器相关参数进行检查,以保证相关的运行裕量。
摘要:
9根燃料棒束和3个组件格架有缺陷。
事件原因:
原因是有碎屑存在。燃料组件下部存在凹口,引起下部过滤器与第1个格架之间存在摩擦,这些凹口可能来自前次大修时蒸气发生器堵管时产生的金属屑。
摘要:
大修期间,燃料组件卸出之后观察发现其弹簧上的连接螺栓变形。
事件原因:
初步分析认为是在燃料组装过程中的力矩过大造成的。
纠正行为:
扩大检查范围,审查紧固力矩,使用下一循环的组件更换变形的部件。
摘要:
上一循环中发现反应性增加,但未超过技术规格书的要求,不足以停堆。在将燃料从堆芯卸出经视觉和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部分燃料棒底部泄漏的情况,在28束组件中共有92根燃料棒存在泄漏。
正常运行期间,最终在电厂第一次十年大修期间检查发现。
事件原因:
分析认为是震动导致的燃料棒底部破损,然而EDF和法玛通公司都没有找到震动的原因。
纠正行为:
1,因泄漏导致一回路放射性强度增大,需要投入等多的人力和工作来确保人员受照剂量的减少。2,事件直接导致了EDF需要变更当前的准则,允许机组在燃料破损的情况下继续运行数月。3,电厂将制定燃料破损的情况下运行说明。
摘要:
燃料组件密封性缺陷导致电厂提前换料大修。
事件原因:
由于燃料组件格架震动导致包壳磨损。
纠正行为:
处理微震磨损,加强机组大修后启动过程对燃料状况的监测,为组件增加增固架。
摘要:
在对燃料厂房中的一已经循环过的组件实施TV检查时,发现包壳上有一条长约91mm的覆盖缺失。
事件原因:
磨损,根本原因是初始设计缺陷。
纠正行为:
在燃料卸出后的试验中需按进行视频检查以发现存在缺陷的部位。(备注:在运行期间未发现放射性超标。)
摘要:
第1循环周期燃料组件泄漏,检查发现是2根或更多的燃料棒束泄漏。
事件原因:
燃料芯块与包壳之间的裂口。
纠正行为:
将泄漏的棒束移出并用同质的虚拟棒替换,将组件重新装回堆芯,将破损的棒拿到高放实验室检查。
摘要:
在大修期间,缺陷燃料棒中的I-132和母核素Te-132扩散到换料池中,然后从换料池释放到安全壳大气中。安全壳大气中I-132的异常高浓度污染了大批工人,并造成广泛的媒体报道。
备注:
报告中提到了燃料破损,但没有分析破损原因,只关注人员受到污染的情况。
摘要:
2008年8月6日对一次冷却剂中的碘-131(此处简称碘)进行定期测量发现其浓度为8.2X10(—1)Bq/cm3,比前一次测量浓度5.6X10 (—1)Bq/cm3稍高。
事件原因:
啜吸检查发现是一组燃料组件泄漏,泄漏原因无法确定,通过碘浓度与运行期间特殊源项之间关系可推测,碘浓度的上升是燃料棒的一个小孔泄漏引起的。
纠正行动:
1,泄漏组件当作乏燃料处理;2,由于不排除其他组件燃料组件泄漏,因此在机组运行期间加强对碘浓度的监测;3,在实验室进行辐照试验以收集相关数据。
http://wenku.baidu.com/view/8f0de113a216147917112830.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