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09日 亞洲週刊
原先普遍預期全球經濟會在今年回穩,誰料阿拉伯動盪、日本核災,以及歐美債務危機深化,令經濟橫生許多變數。其中尤以日本的複合式災難,對全球帶來的複合式經濟效應,影響最大。
全球經濟在危疑不安的氣氛下度過,原先普遍預期今年會回穩,但隨著阿拉伯動盪、日本震災,及歐美債務危機深化和被迫大減公共支出,今年全球經濟是否還能如此樂觀,已橫生許多變數。
就以阿拉伯動亂可能衝擊石油為例,據當今世界的經濟結構,油價每漲十美元,全球成長就會下跌零點二個百分點,這乃是大家都盯緊油價的原因。至於歐美的債務近年持續增加,已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各國必須大力刪減公共支出,甚或裁員減福利。這種問題不只發生在較弱的希臘、愛爾蘭或葡萄牙等國,甚至蔓延英國及美國各州。各國刪減支出及裁員減福利,等於大幅降低公共部門的經濟引擎角色,對復甦當然不是正面訊息。
而這些負面訊息造成的傷害都抵不上日本的震災與核災。震災迄今已有二萬七千多人死亡或失蹤,直接損失估計將達三至四千億美元。而核災部分,在受災最重的地區,方圓五英里內至少二十年不宜居住。九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造成六千多人死亡,一萬餘人重傷,經濟活動受創高達四成,但因它是純粹物理性的傷害,以日本官方民間的效能,重建遂能快速展開,只不過一年三個月,經濟產出就已恢復了百分之九十八。但這次震災有物理性破壞,海嘯有物理和化學性傷害,核災則摧殘整個環境,再加上災後電力嚴重不足,使這次震災的傷害程度遠大於阪神地震不知多少倍。今天的日本由於長期不振,經濟已大不如前,但產出仍高達五兆美元,佔全球百分之九,它的未來肯定將對全球造成極大的負面衝擊。日本的震災、海嘯、核災,及電力不足災,影響由大而小,可分下列數端:
一、就總體經濟而論,近二十年來日本皆以債務救經濟,使得債務已高達GDP 的百分之二百,為舉世之冠。這次災難日本只有增加發行公債三十兆日圓,所有工業化國家已透過G7壓低日圓,俾讓日本業者能藉著擴大出口來緩衝災難對經濟的衝擊。美國次貸風暴後,美國已出現「大到不能倒」的說法,日本則是國家級的「大到不能倒」。日本國債現在已是兩個GDP那麼多,災難後將會更增。對日本國家而言,它長期走向不容樂觀,這才是關鍵。
二、就核災而言,災禍至今未已。由於處理不周,核災的嚴重性被低估低報,例如核廢水外洩,日本仍宣稱只有正常輻射的十萬倍,但事實則可能是一千萬倍。日本核輻射已到極恐怖的鉮(鈽)外洩程度,核污染已不只污染海洋、水土,甚至可能進入其他製造品上。已有經濟學家警告,若情況再惡化,全球可能興起核污染保護主義,對日本出口的農漁業甚至製造品都設限。如果發展到此程度,對日本經濟就會是更大災難的開始。
三、就現行國際經濟秩序而論,日本在國際分工體系上佔有極重要位置,許多高端商品的中間組件都由日本製造。舉例而言,美國早已承諾在飛機工業上與日本分享市場,因此波音七六七的零件有一成五由日本製造,波音七七七的日本比例則增至兩成,最新的波音七八七更高達三成五,日本經濟受創,美國航空工業都受牽連;再以資訊工業為例,日本在中間產品上有許多項目執世界牛耳,如佔有率達九成的特種樹脂、手機必須之特種強化玻璃、汽車工業的特種齒輪箱等,有三十五家美國主要公司,包括記憶晶片大廠等,其公司營收的一成五以上皆來自日本。日本在許多主要中間商品上的地位,在過去十多年裏已使得全球的經營模式出現了一種低庫存(Low Inventory)、中間商品隨要隨到(Just-in-time)的產業鏈模式,在高端的資訊科技上尤為普遍。但日本這次震災和電力不足,使這種低庫存、中間商品隨要隨到的模式已出現了相當致命的危機,當日本中間商品供給不足,像波音公司甚至蘋果的iPad在生產上都受到延緩。最近國際工商界已開始頻繁轉單,台灣的資訊業、韓國的鋼鐵、造船及汽車業,都可能是被轉單的主要對象。日本震災已使全球產業界警覺到以往低庫存、中間商品快速供應的經營模式出現了巨大風險,今後這種模式勢必作出調整,日本在若干中間商品的佔有率必然大減,對日本產業發展也必帶來相當的負面效應。
四、就消費而言,日本長期以來皆為歐洲名牌及高爾夫用品的消費大國,震災已使這板塊出現變化:新宿的高檔店鋪門可羅雀,意法等名牌大國已成了震災的間接受害國。
日本一八五五年的大地震,使德川幕府時代的成果毀於一日;一九二三年的大地震,損失高達GDP的百分之三十七點五,但兩次重創都未擊倒日本。這次震災、海嘯加核災,日本受害更重更久,日本經濟能站得起來嗎?我們祝願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