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5, 2011

中國謠鹽防輻射風潮背後

亚洲周刊   张洁平

日本核洩漏後,中國出現嚴重「搶鹽防輻射」風潮,游資曾大量提前購入鹽類股票。政府雖出面澄清,但謠言裹著恐慌向全國蔓延。民調發現謠言多經由電話及短信傳播於不上網群體,網上的傳播反而很快被糾正。

三月十七日一早,退休在家的王冰蓉和往常一樣出門買菜,她驚訝地發現超市收銀台有很多人在排隊。人人手裏都拽著三、四袋鹽。還有人裝了滿滿一筐。她緊張起 來,四處問這是怎麼了。手裏拿著鹽包的人七嘴八舌告訴她:日本地震,核電站洩露,核輻射很快就到中國,碘可以防輻射,要多吃碘鹽……王冰蓉曾是中學教師, 對這條邏輯鏈條滿腹懷疑。但旁邊有人說:鹽肯定得漲價,還是買幾包備用。她猶豫了一下,還是從已經快要空了的貨架上拿下三包鹽——「反正總得用啊,萬一賣 完了怎麼辦」,她說。

這是在寧波。王冰蓉不知道,幾乎在同時,杭州、上海、廣州、北京、武漢、合肥、太原、蘭州……甚至偏僻的縣城、山區 等等,一夜之間,全中國都掀起了這股搶購食鹽的風潮。從三月十六日晚上開始,不足一天的時間,「搶鹽防輻射」的消息直達四線縣城,許多超市的食鹽貨架一搶 而空。速度之快,令闢謠者和試圖穩定市場的中鹽公司猝不及防。

在廣東,廣東省鹽務局新聞發言人馮啟明對媒體提供的數據是:「從十六日下午二時開始,到十八日結束的食鹽搶購風,雖然只持續了兩天,但賣出了平時一個月的銷量。廣州十七日當天的銷量高達一千噸,而在平常,廣州一天食鹽的銷量也就兩百噸左右。」

中國全民搶鹽的新聞圖片,讓遠在日本東京的中國留學生鄭曉哭笑不得。

他 在甘肅蘭州的家人三番四次打電話給他,讓他多吃碘,轉給他看國內流傳的手機短信:「亞洲國家應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要保護頸部皮膚與其他的甲狀腺區,輻 射主要是影響甲狀腺的……如果今日下午四時下雨,輻射可能會擊中菲律賓。不要走在雨中……放射性粒子可能會在雨中,這可能會引起灼傷,脫髮,甚至癌 症……」

他讓家人上網,告訴家人,東京錄得的輻射指數甚至還不如廣州高,核污染遠遠沒有國內流傳的那麼嚴重。但家人仍然告訴他,今天剛去超市搶購了鹽備用。

「日本是大核民族,中國是鹽慌子孫。」這是搶鹽風潮後,網上最流行的段子。

更尷尬的局面出現在十八日之後,到三月十八日晚上,全國的食鹽供應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但是不少搶了許多鹽的人,又紛紛拿回銷售點要求退貨。

武漢的郭先生花高價買了整整一萬三千斤食鹽,如今想退退不掉,想賣賣不出。如果自己留著吃,按照世衛組織推薦,成人每人每天攝入食鹽量不超過五克計算,家裏的六噸多食鹽,他一人要吃三千五百六十一年。這是新聞裏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笑者眾,罵者眾。

很多人湧向超市搶購食鹽,還有很多人在新聞裏看著這一切,覺得不可思議。進入信息通達的二十一世紀,為什麼會發生這樣毫無科學根據的全民哄搶現象?

許多學者從新聞中注意到,這次搶鹽的人群很多是中老年,不上網的群體,信息渠道單一,他們認為這可能是謠言易於傳播的原因。北京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胡泳就點評道:「工業時代的政府,治理著農業時代的國民,面對的卻是信息時代的全球化社會。」

在鳳凰網的一項調查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網絡投票者選擇不去搶購鹽,而在「怎麼知道搶購鹽」的選項裏,百分之六十以上是親友之間通過電話、短信口口相傳。大部分搶鹽者並沒有更多的消息渠道,也更不可能知道,在網絡世界,許多人編著段子嘲笑他們。

有輿論界有重要影響力的《南方都市報》打出了「食鹽遭愚蠢搶購」的頭版標語,「愚蠢」二字,鮮明地把搶鹽者和旁觀者劃為兩個世界,姿態居高,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網友谷溪批評:「自詡高端的知識分子與媒體人並不理解社會失序背後的真實含義」。那麼,「謠鹽」背後的真實含義又是什麼呢?

謠 言與恐慌的事實基礎,不外於日本地震、福島核洩漏。而從核洩漏聯想到碘片防輻射、到服用碘鹽,這是搶鹽背後的一條心理線索,這條線索在美國也引致了小範圍 的集體購買碘片;另一條心理線索是核洩漏聯想到海水污染,海水污染衍生出鹽污染的想像,這一條在韓國也引起了不少人搶購海鹽的事件。

但在 中國,危機心理的壓力伴隨謠言的引導,在「鹽」上釋放,越演越烈,卻比其他地區都更嚴重。根據一個著名的謠言公式:謠言的能量=謠言對於受眾的重要性×謠 言證據的含糊性\公眾對謠言的批判能力。公眾批判能力過弱、因缺乏安全感導致謠言的重要性加強,都是引致謠言能量巨大的原因。

中央電視台製片人崔永元不同意居高臨下的批評,他在微博上說:「把搶鹽風潮完全歸錯於公眾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危機應對能力和科學常識,我不同意。因為它同樣說明政府缺乏危機預判能力、危機處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缺乏一言九鼎的誠信形象。」

在《什麼是公信力》一書中,作者道格拉斯·費韋爾說:「我不知道公信力是什麼,但失去了它就能感覺到它的存在。」

如 是所言,儘管政府和各地媒體在十七日就開始澄清謠言:日本核輻射污染影響極為有限、我國食鹽百分之九十為井礦鹽、儲量夠吃數百年……中國鹽業總公司、發改 委等機構也向全國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確保食鹽市場安全供應,打擊謠言、哄抬物價等行為。但是謠言裹著恐慌仍然向全國蔓延。這並不是第一次。

網友塗子方說,自己這輩子,曾見證過幾次食鹽搶購風。「二十多年前也鬧通貨膨脹,鄰居用板車拖了一麻袋食鹽回來了,可憐的鄰居,他那次買的鹽,估計他全家這輩子都吃不完。而就在那一年,北京發生了一場至今仍『不堪回首』的『政治風波』」。

一 九八八年通貨膨脹,二零零三年SARS疫情,作為食品和物資安全重要指標的食鹽,都曾遭遇過搶購風潮。二零一一年因日本地震引發的這一次,可看做第三次大 規模搶購。塗子方認為,「搶購商品總是與通脹預期聯繫在一起的,這不但是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內裏蘊含著民眾對生活前景的憂慮和對政府信任度的 降低,是社會動盪不安的先兆。」

在社會與政治問題之外,鹽荒背後的資本力量也隨著謠言平復,逐漸浮出水面。在資本市場上,發生搶鹽的三月 十七日,涉及食鹽的上市公司逆勢集體茘升,雲南鹽化、蘭太實業、雙環科技等股票都以漲停收盤。而在謠言尚未擴散到全國之時,三月十五日開始,數據就已顯 示,浙江游資曾大量購入雲南鹽化股票。

申銀萬國石家莊分析師謝鋼對媒體表示:「不好說是先有了搶鹽傳言,還是先有的鹽類概念炒作,但是應 該說是游資抓住了百姓的恐慌和盲目跟風的心理,並將其放大,最終完成題材炒作,在資本市場獲利」。他說,在三月十四日、十五日,確實已經有資金建倉這些股 票的跡象。信達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也認為:「游資在市場並未反應過來的時候大量建倉雲南鹽化,在漲停之後再借機出逃。這種短線操作目前在市場上並不少 見。」

集體恐慌,加上小部分人從中漁利的心態,讓鹽荒上演。而信息渠道的不平衡,又讓搶鹽者和旁觀者割裂為兩個世界。彌合裂縫,仍然還是要靠盡可能通達的信息流動。許多人堅信這一點,也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傳播科學信息,平息謠言。

補夠碘,人也鹹死了

「科 學松鼠會」在微博上的表現惹人注目。這是一家由一群科學專業背景的博士們組成的NGO,有幾名專職人員,更多的是科學家志願者。以「敲開科學的堅果,讓它 流行起來」為宗旨,這群「松鼠」們致力於向大眾傳播「科普」知識。日本地震後,他們陸續發表和轉載了關於核知識的一系列科普文章,比如《核洩漏為什麼對我 國沒有影響》和《囤積食鹽,有必要嗎》,他們稱之為「謠言粉碎機」系列,在網絡上發揮了重要影響。針對服用碘鹽可抗輻射的謠言,他們大聲解釋:「要達到和 服用碘片同樣的效果,一個成人必須一次性至少吃下三點三千克鹽,也就是六斤六兩。這樣,碘是補夠了,人也鹹死了!顯然是不行的。」

北大教授、傳播學者胡泳對搶鹽現象並不悲觀,他說:「這次核洩漏恐慌和搶鹽現象,在微博上先傳遞的百分之百是恐慌,然後各領域的人都加入這個討論中來,這個恐慌才慢慢得以修正。網友們經過這樣的事情,就可以得到一個訓練,進而提高應對恐慌的能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