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1, 2011

核污染區難以清除乾淨

2011-3-26
外參記者胡立/日本東京電力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在地震與海嘯後,機組接連爆炸或起火,放射性物質外洩,核污染問題成為國際議論焦點。研究核輻射探測的美國研究員張豐在接受《外參》採訪時表示,目前最先進的探測技術可將核輻射分布的範圍、種類做影像方式的呈現,讓探測者精確獲知輻射的位置與數量,不過,再先進的技術,都無法降低放射線對人體的傷害,防止核外洩還得從核電廠的設計與安全性做起。

核污染難清除

日本9級強烈地震後,福島第一核電廠原已啟動緊急供電設施,但隨之而來的大海嘯沖垮發電設備,反應爐冷卻系統失靈,爐內過熱致使機組相繼產生氫爆,核物質外洩至空氣中,被媒體稱為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爆炸以來,全球最嚴重的核子事故。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核工程與放射科學系助理研究員張豐對《外參》解釋,放射線的危險性在於它並非肉眼可見,人一旦吃下沾染放射物的水源與食物,會造成最為嚴重的內照射傷害。

國際間測量輻射量的標準單位為“西弗”(Sievert,Sv),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以毫西弗(millisievert,mSv)、微西弗(microsievert,μSv)來表示,1毫西弗等於1000微西弗,一般人每年正常的輻射承受量為1000至2000微西弗,一次小於100微西弗的輻射,對人體沒有影響,但若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的輻射,就會有白血球減少等立即危險。

一般內外照射可能引發的急性症狀包括:疲勞、頭暈、頭疼、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髮、嘔吐、食欲不振、腹瀉,嚴重時會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的情況,增加腫瘤、白血病、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

張豐對《外參》指出,如果偵測到放射線沾染,通常整個區域的人都要疏散,被污染的區域恐怕數10年都無法使用。“核反應堆擴散出的核物質具有半衰期,半衰期短的幾天就會衰變完,但也有許多長半衰期的同位素,需要幾10年才能完全衰變完。”

張豐解釋,一般來說輻射劑量最高的時期是幾天至幾星期,但要達到安全範圍,通常需要幾10年。“雖然幾星期過後劑量比較低了,但如果居民返回,長時間在當地生活,接受到的輻射劑量長期下來仍會高於正常水平很多,因此還是不安全。好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後,方圓30公里內的範圍全部廢棄。”

核污染的破壞力極大,不只對人體造成傷害,被污染的區域也相當難以清除乾淨。“核物質透過風擴散後,最終會被雨水沖到土壤或海裡,影響農作物、畜牧、漁業等,尤其大面積的污染,通常只能等待它衰變,降到人體能接受的程度。”張豐對《外參》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